深海科技成新引擎 推动海洋经济万亿级产业落地转型

近期,A股市场深海科技概念持续升温,资本热潮背后是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上海、广东、青岛、漳州、烟台、深圳等沿海地区纷纷出台海洋经济规划,抢占深海经济制高点。烟台提出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冲刺3000亿元的目标,而广东更是剑指2万亿元,一个万亿级的深海经济新战场正在加速形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政策东风:地方规划密集落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海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创新高地,近期发布《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明确聚焦深海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打造临港新片区“海洋+智能制造”全产业链。长兴岛造船基地瞄准世界级造船中心,通过蓝色债券发行和科技成果投融资路演为经济注入新动能。
广东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提出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阳江、珠海等地已建成超大型风渔融合平台,海上风电并网容量全国居首。深圳与华为、腾讯联手布局海洋数字孪生与智能装备,国内首个深海装备智能运维平台将于年内建成,预计降低运维成本40%。
青岛规划“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总投资2400亿元的170个海洋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涉及深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五,海洋生态保护与“蓝碳”数据库建设同步启动,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烟台则锚定3000亿元海洋GDP目标,裕龙石化、海阳核电等重大项目加速落地,海洋牧场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政策催化下,深海科技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财政设立500亿元海洋新质生产力基金,推动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全产业链协同。
公开资料显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7000米级作业,深海传感器市场规模年均增长28%;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投入运营,带动海洋观测设备需求激增。
在应用场景方面,腾讯依托高精度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深圳大鹏湾0.5米精度三维建模,华为海洋超算中心算力集群提升数据建模效率3-5倍,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深海科技正从科研探索迈向产业化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资本追捧:上市公司加速布局
深海经济的崛起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北交所设立海洋科技专板,12家深海装备企业启动IPO;A股市场深海资源开发(可燃冰/矿产)、智能装备(AUV机器人)及海底数据中心等方向成为资金热捧的焦点。
海油工程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拥有19艘专业船舶组成的工程作业舰队,具备3000米级水下工程作业能力。2024年,公司完成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的自主设计建造,攻克1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
天海防务表示,公司在海洋工程船舶设计及建造、特种无人船艇、水下安防等领域具备优势。其设计的饱和潜水支持船(DSV)可搭载水下机器人(ROV)进行深海作业,1800吨风电安装船等装备也为深海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来自北交所的深海科技概念股克莱特,主营业务为从事轨道交通通风冷却设备、能源通风冷却设备、海洋工程和舰船风机、冷却塔和空冷器风机、制冷风机等中高端装备行业通风设备产品及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检修服务。
深海经济产业链涵盖上游装备制造与基础技术研发、中游资源勘探与开发应用、下游商业化服务与衍生应用。西部证券指出,深海资源开采、深海装备、深海新基建等核心领域及配套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上市公司方面,海兰信在深海装备领域拥有两款国际顶级的常压潜水系统装备,并解决了海底数据中心的关键技术难题。中集集团布局深海油气及新能源业务,提供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总包建造服务。科思科技则基于自研AI算法,开发水下探测产品,提高决策支持效率。
麦哲洞察预测,2025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13万亿元,其中深海科技相关产业占比超过25%,市场规模达3.25万亿元。国盛证券认为,深海科技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抓手,湘财证券也指出,深海科技将从科研探索向产业化迈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资本涌入,深海科技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成为拉动GDP增长的新动力。中信证券建议关注产业链上下游核心厂商,华泰证券则强调深海科技从技术探索向产业化落地的转型潜力。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