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非经常性损益维持增长?浙文互联还能依赖豆神教育多久?

小微 小微
69766
2025月07月18日

(原标题:靠非经常性损益维持增长?浙文互联还能依赖豆神教育多久?)

靠非经常性损益维持增长?浙文互联还能依赖豆神教育多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浙文互联预计,今年上半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670万元到1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5410.51万元到5740.51万元,同比减少幅度超过80%

投资时间网、标点财经研究员 李路

浙文互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浙文互联,600986.SH)近日披露半年度业绩预告。从公告看,公司2025年上半年取得了颇为可观的利润增长,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1.1亿元至1.1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763.42万元至5093.42万元,同比增长76.5%至81.8%。

但若往深一步看,情况可能并没有那么乐观。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70万元到1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5410.51万元到5740.51万元,同比减少84.4%到89.55%。换言之,公司的净利润主要靠非经常性损益在支撑。

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持有的豆神教育(300010.SZ)股票确认公允价值变动,以及公司出售部分豆神教育股票合计影响损益9353.23万元,计入非经常性损益,去年同期该部分损益影响金额为-320.55万元。因此,仅该因素就使得公司归母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9700万元左右,结合最终增长额,意味着主营业务与去年相比其实是不增反降的。

对浙文互联来说,这个情况已不是第一次出现。投资时间网、标点财经研究员关注到,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77.03亿元,同比下降28.8%;归母净利润为1.58亿元,同比下降17.92%。在1.58亿元利润中,扣除投资豆神教育股票获得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因素后,公司2024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仅20.69万元,同比下降幅度达到99.84%。

浙文互联扣非归母净利润情况(亿元)

数据来源:Wind

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豆神教育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20年至2022年,该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25.67亿元、5.92亿元和6.87亿元,2023年3月,公司因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被启动司法重整程序,浙文互联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介入豆神教育的。

根据浙文互联当时发布的公告,基于公司与豆神教育前期良好的信息流广告代理合作基础,公司认可豆神教育的发展潜力,拟参与豆神教育的重整投资,公司拟以1.45亿元对价受让其部分股份。2023年7月,浙文互联与相关各方签署《重整投资协议》。

在此过程中,浙文互联获得的豆神教育6106万股股份(占其总股本的2.95%)于2024年12月29日解除限售,自此之后,择机处置豆神教育股票便在短期内成为浙文互联通过获得投资收益提升报表利润水平的方法之一。

浙文互联2025年一季报前十大股东

数据来源:Wind

作为一家智能营销解决方案提供商,广告营销收入是浙文互联最主要的营收来源,2024年该类业务贡献了总营收的99.9%,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存在明显短板。

在此情况下,公司对外投资动作“频繁”,这也是其提升利润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公司在2024年年报中提到,由于前期进行并购重组,其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形成了一定金额的商誉,截至2024年末,公司商誉余额为9.79亿元,这些商誉都会因经济形势及市场行情、广告主需求变化、行业竞争加剧等存在减值风险。

即便如此,2025年,浙文互联对外投资的步伐并没有停止。3月28日,浙文互联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浙文科技与交易对手方签署了相关协议,拟以约4.7亿元的对价并购浙江星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巢网络),交易完成后,浙文互联直接及间接合计持有星巢网络80%的股权。这一并购旨在借助星巢网络在电竞游戏虚拟资产交易领域的专业优势,打开公司在文化数字资产交易、IP新兴消费、谷子经济、海外社交、数字内容出海等领域的发展空间。

除此之外,6月浙文互联完成对浙江文化产权交易所(下称浙江文交所)的增资扩股,持股比例从9.5%提升至12.37%,以加码当下正火的稳定币产业。据悉,浙江文交所是国内首家拥有文化数字资产交易资质、涵盖版权、艺术品交易的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服务机构,是国内为数不多拥有RWA数字资产持牌正规军。

不过,不论RWA产业发展如何,鉴于公司对浙江文交所相关收益不并表,母公司仅按持股比例确认为投资收益,这一增资短期内恐难以为浙文互联带来显著业绩回报。


投时关键词:浙文互联(600986.SH)|豆神教育(300010.SZ)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人保服务 ,人保财险 _气体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及供需格局分析2024

人保服务 ,人保财险 _气体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及供需格局分析2024

小微 小微
77466
2024-04-09
气体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及供需格局分析2024 2024年4月9日 来源:互联网 1343 88 气体传感器是化学传感器的一大门类。从工作原理、特性分析到测量技术,从所用材料到制造工艺,从检测对象到应用领域,都可以构成独立的分类标准,衍生出一个个纷繁庞杂的分类体系,尤其在分类标准的问题上还没有统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系统分类难度颇大。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气体传感器在多个领域的应用需求持续增长。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全球气体传感器市场规模在近年来不断扩大,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气体传感器是一种将某种气体体积分数转化成对应电信号的转换器。探测头通过气体传感器对气体样品进行调理,通常包括滤除杂质和干扰气体、干燥或制冷处理仪表显示部分。气体传感器是一种将气体的成份、浓度等信息转换成可以被人员、仪器仪表、计算机等利用的信息的装置!气体传感器一般被归为化学传感器的一类,尽管这种归类不一定科学。气体传感器是化学传感器的一大门类。从工作原理、特性分析到测量技术,从所用材料到制造工艺,从检测对象到应用领域,都可以构成独立的分类标准,衍生出一个个纷繁庞杂的分类体系,尤其在分类标准的问题上还没有统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系统分类难度颇大。 气体传感器在有毒、可燃、易爆、二氧化碳等气体探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环境问题一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一直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如何保护环境就需要建立环境监管机制,建设物联网成为必要,而气体传感器作为环境检测的必备传感器将有助于建设环境物联网。 传感器是物联网最核心和最基础的环节,是各种信息和人工智能的桥梁,其技术领域中重要门类之一的气体传感器,横跨功能材料、电子陶瓷、光电子元器件、MEMS技术、纳米技术、有机高分子等众多基础和应用学科。 高性能的气体传感器能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处理、深加工水平,提高实时预测事故的准确性,不断消除事故隐患,大幅度减少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的发生。能有效实现安全监察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电子化,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使安全生产向科学化管理迈进。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新兴细分市场不断涌现,以及我国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医疗健康等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使得环境检测、工业排放、可燃有毒气体、便携式医疗设备等应用场景对气体传感器提出了大量需求,行业市场规模随之迅速扩张。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气体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5.87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市场占比最高,约为36.83%,其次为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占比约为23.22%。 近年来我国气体传感器行业产量及需求量也随之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气体传感器产量约为3991万个,同比增长5.4%;需求量约为4746万个,同比增长4.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对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的探测,对大气污染、工业废气的监测以及对食品和居住环境质量的检测都对气体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纳米、薄膜技术等新材料研制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气体传感器集成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气体传感器将在充分利用微机械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传感技术、故障诊断技术、智能技术等多学科综合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研制能够同时监测多种气体的全自动数字式的智能气体传感器将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气体传感器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在汽车领域,气体传感器被广泛用于尾气检测、排放控制系统等,随着汽车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其应用将更加广泛。在工业领域,气体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其需求也将进一步增长。此外,气体传感器在医疗、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 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等趋势推动气体传感器行业的快速发展。气体传感器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部件,因此在空气品质监测、环境监测、医疗健康、智慧计量等领域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此外,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气体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相关文章推荐: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相关深度报告REP...
破解保险代理人留存困局 头部险企“加减法”并行

破解保险代理人留存困局 头部险企“加减法”并行

小微 小微
60006
2024-04-10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保险代理人刚入行时开拓客户比较困难,如果几个月不出单,新人可能会熬不住。”某国有大型保险公司代理人陈先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某外资保险公司工作的代理人李女士也有同样感受:“有时候还没来得及认识团队里招来的新人,就发现人家已经离职了。”   陈先生、李女士的感受是当下保险代理人队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保险代理人队伍持续“瘦身”,六家上市险企2023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六家人身险公司的个险销售人力合计约166万人,较2022年末减少超38万人。   业内人士认为,“减员”与行业调整的大趋势有关。各大保险公司正在探索代理人渠道转型,在数量上做“减法”,在质量上做“加法”,让保险代理人更加专业化、高产能化逐步成为行业共识。   数量持续下滑   根据年报数据,截至2023年末,上述六家人身险公司的个险销售人力数据同比减少18.68%,但与2022年相比,下滑速度有所企稳。   具体来看,中国人寿2023年末的个险销售人力为63.4万人,同比减少约5%,是六家人身险公司中降幅最小的公司。中国人寿在年报中表示,销售队伍规模率先企稳。降幅最大的是太平人寿。太平人寿2023年个人代理数量为23.47万人,较2022年末的39.11万人减少15.64万人,同比减少近40%。人保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平安寿险个险代理人数量分别为8.88万人、19.90万人、15.50万人、34.70万人,分别较2022年末减少8.87%、17.43%、21.32%、22.02%。   事实上,保险代理人队伍自2019年以来便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保险代理人赋能白皮书(2023)》数据显示,我国的个人代理人数量在2019年达到最高的910万人,随后逐年下降,到2021年降至595万人。   保险代理人的流失,一部分原因是代理人自身的选择。据业内人士介绍,保险代理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佣金。一般来说,保险公司会在一段时间内给刚入职的新人一定的新人津贴,但是保险公司对新人的业务会有考核要求。在收入和考核等因素影响下,部分保险代理人选择离开。   多位保险代理人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示“保险业流动性较大”“保险不好卖”。陈先生告诉记者,从其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保险代理人在新人阶段的三到六个月时间里离开的比较多。陈先生认为,保险代理人工作的一大难点是拓展客户,保险代理人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获得客户信任,如果长时间不出单,收入较低,一些人就会选择离开。李女士告诉记者,其所在公司新人一年后的留存率在50%左右,已经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另一方面,保险代理人的流失与行业调整有关。对于保险代理人数量的下降,新华保险副总裁王练文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寿险市场处在调整期,行业队伍在下降趋势通道中;二是行业本身特点,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代理人5年留存率为18%-22%,1年的留存率为32%-40%;三是过去运动式、脉冲式增员在行业内已经不起作用,而新的探索还在不断努力之中。   提升人均产能   在代理人数量下滑的同时,各家保险公司代理人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均产能、人均佣金等指标大幅上升。整体来看,保险公司正逐步从“人海战术”转向“精英战术”,重视提升保险代理人的素质和能力。   中国人寿表示,2023年销售队伍产能大幅提升,月人均首年期交保费同比提升28.6%;人保寿险2023年个人保险渠道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79.92亿元,同比增长5.3%;新华保险2023年月均人均综合产能6293.7元,同比增长94.4%;平安寿险表示,可比口径下,2023年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40.3%,代理人人均收入增长39.2%;太保寿险2023年保险营销员月人均首年规模保费12837元,同比提升51.8%。   与此同时,代理人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据中国人寿副总裁白凯介绍,2023年10月,公司宣布启动“种子计划”,进行新型营销模式探索,目前“种子计划”全部研发项目已经结束,自去年12月份开始推进试点,已选定13个一二线城市试点。从推行第一个月的数据看,最先试点的一家公司销售队伍的质态100%以上为本科学历,20%以上为硕士学历,销售模式得到全面升级。   从行业情况来看,高学历营销员比例逐步上升。《2023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显示,2023年,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保险营销员群体占比26%,较2018年时有所提升。   多位保险代理人也体会到了这一变化。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公司招聘门槛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近几年有越来越多高学历人员选择加入保险行业。此外,该公司较为重视代理人培训,在新人入职时会进行四周左右培训,在代理人不同成长阶段,公司还有定期或...
六大上市险企一季度数据出炉!保费同比微增,寿险承压,财险普遍良好

六大上市险企一季度数据出炉!保费同比微增,寿险承压,财险普遍良好

小微 小微
81856
2024-04-23
  一季度上市险企保费数据已悉数出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1-3月,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新华保险、阳光保险6家上市保险集团原保费收入合计11114.1亿元,同比增长1.25%。   具体而言,6家险企1-3月保费增速呈现“四升两降”,阳光保险同比增长8.68%居首,新华保险保费同比下降11.7%排名末位,中国人寿则是唯一一家一季度保费超过3000亿元的上市集团。   人身险业务方面,6家险企正增长与负增长各占一半,从中可见相关机构压力不小。财险业务方面,“老三家”均实现保费正增长,其中太保财险保费同比增长8.6%居首,而阳光财险与众安在线则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寿险业务继续承压   受银保趸交投放减少等因素影响,今年开年以来,多家寿险公司保费出现波动。   新近公布的一季度保费数据显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人保寿险、新华保险和阳光寿险6家公司合计实现寿险及健康险原保费收入7834.4亿元,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及阳光寿险同比实现正增长,但太保寿险、人保寿险及健康险与新华保险同比均为负增长,分别同比下降3.7%、5.39%、11.7%。   从总量上看,中国人寿以3376亿元的保费收入遥遥领先,同比增速3.18%;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一季度实现保费收入1853.5 亿元,同比增速1.17%;季军太保寿险实现保费收入916.9亿元,业务体量与亚军平安也有很大差距。此外,人保寿险及健康、新华保险及阳光寿险一季度分别实现790.5 亿元、571.9亿元及325.6亿元。   新华保险在公告中表示,该公司3月当月保费收入环比大幅增长,个险渠道业务规模及价值提升,保费收入结构有较好的优化改善。一季度该公司业务策略聚焦价值成长、优化业务结构,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降幅收窄。   数据显示,新华保险3月份实现原保费收入176亿元,同比下降4%。   信达证券分析师王舫朝、张凯烽在研报中表示,从一季度保费收入来看,同比增速仍有所分化,但在预定利率切换完成、各渠道“报行合一”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各大险企均着眼降低负债成本,做好资产负债匹配,主动压降部分低价值产品,保费收入结构有望持续优化,并有望助力一季度NBV同比稳健增长。另外,从同业竞品角度来看,在商业银行挂牌利率纷纷调降、长端利率低位震荡的背景下,寿险需求有望继续保持旺盛。   东吴证券认为,从银保供给端来看,低利率环境下,利差损隐忧再度显现,上市险企银保策略主动选择调整,全年计划相对平稳,相较于2023年年初高举高打策略明显不同。从银保需求端来看,网点重新签约后,代销积极性受到一定挤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个险渠道表现相对稳定,3.5%定价利率的停售提前透支消费者需求基本在2023年四季度完成消化,得益于各公司在 2024 年开门红和2023年四季度收官工作中寻求平衡,2024年一季度个险新单和价值表现显著优于银保。   财险业务相对良好   相比于寿险业务的各有参差,保险公司一季度财险业务普遍良好。   从保费收入来看,“老三家”依然占有优势地位,其中人保财险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实现保费收入1739.8亿元,平安财险和太保财险分别以790.8亿元和624.9亿元居于第二、第三位,三者的增长率分别为3.78%、2.75%及8.60%;阳光财险与众安在线虽然保费收入与“老三家”差距较大,但一季度增长率均在18%左右,增长可喜。   华西证券认为,车险保费回暖主要由春节后汽车消费恢复带动。3月份我国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6.2%,前3月累计同比增加13.1%。随着后续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各地发放购车补贴以及多款关注度较高的新车上市,有望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车热情,预计公司车险保费全年增速有望达5%左右。   光大证券发布研报称,财产险保费增长得益于车险与非车险业务的共同推动。展望后续,部分车企与地方均有相应“以旧换新”补贴落地,叠加相关部门取消乘用车新车贷款比例限制,汽车消费将得到提振,车险保费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非车险业务有望在政策推动及经济逐步修复下维持较好增长水平。同时,随着各险企持续压降车险费用成本、出清非车险高风险存量业务,经营质效提升将推动综合成本率维持良好水平,尤其是头部险企将展现出更强的承保盈利韧性。...
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投融资情况分析_人保车险,人保伴您前行

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投融资情况分析_人保车险,人保伴您前行

小微 小微
81784
2024-04-28
人保车险,人保伴您前行_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行业投融资情况分析 2024年4月28日 来源:中研网 648 37 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行业蓬勃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这一趋势吸引了众多企业争相进入该领域。随着行业发展的向好,数据中心相关企业的注册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2021年我国数据中心相关企业注册量高达9.3万家,同比激增57.6%,这一数字充分彰显了数据中心行业的巨大潜力和吸引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一增长趋势的背后,是我国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据中心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数据中心在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方面的重要性,纷纷加大投入,推动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 图表:2016-2021年中国数据中心相关企业注册量情况 同时,政府对于数据中心行业的支持和引导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的出台,为数据中心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各地也在积极推动数据中心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数据中心产业园区,进一步促进了行业的繁荣。 我国的数据中心行业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东热西冷”现象。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各类数据中心的部署,但整体来看,这些数据中心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一线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而中西部地区的数据中心分布相对较少。 以2019年底的数据为例,北京、上海、广州及周边等东部地区的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占比显著,分别达到了26.5%、25.3%和13.5%。这三个地区的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合计占比高达65.3%,几乎占据了全国数据中心市场的半壁江山。相比之下,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占比则分别为12.2%、18.7%和3.8%,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 图表:中国数据中心区域分布情况 这种地域分布的不均衡,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作为经济发达、信息化程度高的地区,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更为旺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在地域布局上存在的问题,中西部地区在数据中心建设和发展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可挖。 近年来,尽管我国数据中心行业的投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但整体投资金额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反映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与利用出现了新的变化。 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数据中心行业的投资数量达到57起,显示出投资者对于该行业的持续关注。然而,与此同时,投资金额却仅为289.41亿元,相较于往年有所减少。这一变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技术创新的步伐以及市场需求的波动等。 图表:2016-2021年中国数据中心投融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投资金额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受到阻碍。相反,这种变化可能反映出行业正逐步走向成熟,投资者对于项目的选择和资金的利用也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性。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数据中心行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 更多数据中心行业深度分析,请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相关深度报告REPORTS 11036 2824 3624 4424 5312 6124 推荐阅读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数据,今年前2个月,全国造船完工量82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5.4%,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92.5... 服务器主要用于在网络中为终端提供计算或者应用服务,是云计算产业链的最核心环节。5G时代,随着新型移动终端连接数量... 铝箔作为一种优质的包装材料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其需求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 近年来,电抗器市场规模持续保持增长态势。这主要得益于全球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的政策推动,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 2024年单机游...
人保车险   品牌优势——快速了解燃油汽车车险,人保服务 _2024年3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汽车行业市场未来展望

人保车险 品牌优势——快速了解燃油汽车车险,人保服务 _2024年3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汽车行业市场未来展望

小微 小微
49133
2024-04-30
2024年3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汽车行业市场未来展望 2024年4月30日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装备工业一司 百度 1212 78 2024年3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8.7万辆和26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和9.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6.3万辆和88.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1%和35.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3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8.7万辆和26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和9.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6.3万辆和88.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1%和35.3%。 一、3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9% 3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8.7万辆和26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和9.9%。 1-3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60.6万辆和67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4%和10.6%。 (一)3月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0.9% 3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25万辆和22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和10.9%。 1-3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560.9万辆和56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6%和10.7%。 (二)3月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5.6% 3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3.7万辆和45.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0.7%和5.6%。 1-3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99.7万辆和10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1%和10.1%。 二、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5.3% 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6.3万辆和88.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1%和35.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2.8%。 1-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1.5万辆和2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1.8%;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1.1%。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三、3月汽车出口同比增长37.9% 3月,汽车整车出口50.2万辆,同比增长37.9%。新能源汽车出口12.4万辆,同比增长59.4%。 1-3月,汽车整车出口132.4万辆,同比增长33.2%。新能源汽车出口30.7万辆,同比增长23.8%。 汽车行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主要包括:汽车服务工程,汽车销售与评估,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商务管理等学科,基本是围绕汽车行业制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这些都是汽车专业所包含的内容。汽车修理、汽车美容、汽车销售、汽车商务、汽车文化等与汽车相关的所有行业,都可以成为汽车行业。 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预计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超过3100万辆,同比增长3%以上。其中,乘用车销量2680万辆,同比增长3%;商用车销量420万辆,同比增长4%。新能源汽车销量1150万辆,出口550万辆。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增长,预计未来汽车行业将持续保持增长。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需求的提升,电动汽车、智能汽车等新兴领域也将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汽车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市场竞争激烈、法规限制等。因此,汽车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想要了解更多汽车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相关深度报告REPORTS 11169 2913 3713 4513 5356 6213 推荐阅读 2024年1-2月全国塑料制品行业产量1188.9万吨2024年1-2月,全国塑料制品行业产量1188.9万吨,同比增长7.8%。随着环保2... 造纸行业是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更是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行业,受益于原料成本下降,行业运... ...
花胶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未来前景分析_人保服务 ,人保车险

花胶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未来前景分析_人保服务 ,人保车险

小微 小微
72821
2024-04-30
花胶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未来前景分析 2024年4月30日 来源:互联网 619 35 花胶,即鱼肚,是将各类鱼从腹中取出鱼鳔,切开晒干后得到的干制品,因富有胶质而出名,所以称为花胶。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花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将加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花胶作为一种传统滋补品,其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花胶富含胶原蛋白,具有美容养颜、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健康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花胶因其富含胶质,被认为具有滋补作用和药用价值,能够补充胶原蛋白,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花胶的消费者群体主要包括中老年人和健康意识较高的年轻人。 花胶,即鱼肚,是将各类鱼从腹中取出鱼鳔,切开晒干后得到的干制品,因富有胶质而出名,所以称为花胶。花胶与燕窝、鱼翅齐名,是“八珍”之一,且有“海洋人参”的美誉。花胶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胶原蛋白、多种维生素及钙、锌、铁、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滋养筋脉、补肾益精的功效,对腰膝酸软、身体虚弱很有益处,具有补充体力、美容养颜的效果。 花胶产于中国沿海,以广东的“广肚”为最佳。福建的“毛鱼肚”较次于“广肚”,但也是佳品。鱼肚的品质鉴别比较简单,除了掌握各种鱼肚的特点之外,一般张大体厚,色泽明亮者为上品;张小质薄,色泽灰暗者为次品;色泽发黑者已变质,不可食用。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式新滋补品的年轻化趋势进一步凸显,花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不仅关注品牌,还要求产品有更确定的成效、更科学的评判标准、更美味便捷等。 花胶行业近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2021年我国花胶市场规模已达到9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2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4.68%。这表明花胶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目前,花胶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品牌众多。品牌知名度和产品质量是企业间竞争的主要因素。一些知名品牌凭借其高品质的产品和广泛的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优势。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加强产品创新和差异化,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花胶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原材料价格波动、环保政策压力等。然而,这些挑战也为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例如,环保政策的实施将推动花胶行业向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将推动行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花胶市场未来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随着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花胶作为一种健康食材将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二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加强产品的创新和差异化,推出更多款式和口味更好的花胶产品;三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花胶产品的销售将逐渐向线上转移。 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信任度,花胶行业将逐渐加强产业链整合和标准化建设。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可以提高产品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同时,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口感,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数字化转型将是花胶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进行营销创新,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花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将加速。国内企业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国外企业也将进入中国市场,加剧市场竞争。总之,花胶行业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自身竞争力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趋势。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相关文章推荐: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相关深度报告REPORTS 11023 2815 3615 4415 5307 6115 推荐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娱乐需求的增加,文化娱乐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近年来,文化娱乐服务市场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