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研判!七位知名基金经理:A股有望迎来强势反弹

小微 小微
68651
2024月02月16日

(原标题:重磅研判!七位知名基金经理:A股有望迎来强势反弹,龙年行情值得期待)

重磅研判!七位知名基金经理:A股有望迎来强势反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农历兔年落下帷幕,甲辰龙年徐徐启航。

过去的三年,A股市场整体表现趋弱,板块结构分化明显,春节前A股底部放量大涨,孕育了龙年投资的希望。展望龙年,A股将如何演绎?市场信心如何进一步催化?哪些机会值得关注?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七位知名基金经理为投资者展望后市。

他们分别是:景顺长城基金总经理助理、股票投资部总经理余广,南方基金宏观策略部联席总经理、基金经理唐小东,嘉实基金大科技研究总监王贵重,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一部投资总监、基金经理曾豪,国泰基金主动权益三部负责人、基金经理程洲,招商基金投资管理四部专业副总监、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经理翟相栋,富国医药创新拟任基金经理赵伟。

上述基金经理对A股和港股市场持乐观态度,认为当前市场估值已到达数年一遇的历史低位,非常具有吸引力。随着我国经济基本面不断改善、中长期增量资金入市、资本市场稳定因素等不断累积,将有力提振市场信心。

同时,他们建议关注2024年全国两会对于经济增长目标、政策发力方向的定调和指引,关注央国企在A股中的基石作用,在投资中相对看好顺周期、大消费、科技成长等板块。

景顺长城基金余广:在极端估值、交易情绪低位叠加积极因素逐步积累的情况下,无需过度悲观,A股总体机会大于风险。

南方基金唐小东:随着后续宏观政策的发力,若经济基本面出现改善,则市场有望走出一轮可持续的反弹行情。

嘉实基金王贵重:无论与全球股市还是与国内国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已非常具有吸引力。

博时基金曾豪:资本市场信心主要来自对中国基本面中长期改善的趋势不变、引入长线增量资金以及资本市场的稳定性。

国泰基金程洲: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大,有助于市场信心的修复。多部委也开始对资本市场积极发声,一系列举措有望提振市场信心。

招商基金翟相栋:港股创新药、互联网、新兴消费等领域的优质公司,现阶段有较大的吸引力。

富国基金赵伟: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对于经济增长目标以及政策发力方向会有更为明确的定调和指引,有望重塑市场对于经济修复力度的共识。

一、中国资本市场已非常具有吸引力

中国基金报:你如何评价开年以来的A股行情?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王贵重:开年以来市场呈现加速下跌态势,超过个人预期,优质成长股批量跌到10倍~15倍PE,意味着哪怕不增长,这些资产每年的回报也有6%~10%。相较于基本面,目前的判断更多来自于流动性方面:首先外资持续流出,其次内资调仓带来的卖压,最后是一部分活跃资金卖出成长股、买入价值股。

以史为鉴,熊市中最后一跌往往是因为流动性压力,精准的底部难以判断。“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与全球股市还是与国内国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已非常具有吸引力。

赵伟:开年以来,A股大幅回调,结构上,小微盘承压严重,高股息资产较为抗跌。从原因上看,主要有四点:一是市场预期不稳,尤其是对经济修复的力度尚有分歧,还需数据进一步验证;二是在悲观预期主导下,普通投资者不敢入场;三是市场对雪球合约敲入、融资账户平仓、股东质押平仓等可能出现的被动卖盘有一定的担忧;四是开年以来美联储降息预期推迟,美债收益率下行短期受挫。

整体而言,本轮下跌或受非理性预期的自我强化影响,在恐慌情绪出清后,市场的性价比反而更为凸显。

翟相栋:年初以来,除部分高股息央企外,大部分行业和公司都有较大幅度的下跌。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年初的连续、快速、大幅下跌,使得绝对收益型产品、微盘量化产品等出现较大回撤和波动幅度,这类产品的投资人普遍风险偏好较低且有严格的止损纪律,在出现这一异常波动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卖出止损操作。

曾豪:一方面,年初以来随着地产销售下滑与国内基本面复苏预期出现反复,以科技成长为代表的机构高位重仓股快速调整,市场加速调整过程中,两融及场外衍生品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也加剧了市场负循环,导致以小微盘股为代表的市场整体风险偏好急剧收缩。

另一方面,年初以来美联储激进的降息预期修正,美国增长韧性强于预期,美元流动性向紧缩回摆,这也对A股估值和流动性形成了向下压力。

最后,临近春节假期,市场成交和投资者心态均季节性清淡,也部分抑制了A股的风险偏好。

二、基本面是影响市场信心的最主要因素

关注两会定调和指引

中国基金报:近期政策面不断发力提升市场信心,在你看来,信心来自何处?需要哪些催化剂帮助市场建立信心?你对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有哪些期待?

余广:股市的整体走向仍然更多取决于经济的基本面和企业的盈利增长,基本面是影响市场信心的最主要因素。宏观经济、各个行业的景气度和企业盈利,有周期的因素,此外,政策的力度、进度也是主要的因素。

政策层面,2023年年末增发1万亿元特别国债,把赤字率从3%提升到3.8%,显示出政策思路的变化,对经济更加重视,相信这一积极的政策取向会在2024年延续。

唐小东: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可简单分为针对资本市场的政策和针对实体经济基本面的政策。短期来看,由于市场部分股票处于流动性风险状态,因此需要针对性的政策化解相关风险。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市场将有望实现企稳和反弹。

中期的角度,市场会更关注经济基本面相关政策。今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在发力,显然决策层已经注意到需求不足的问题。随着后续宏观政策的发力,若经济基本面出现改善,则市场有望走出一轮可持续的反弹行情。

翟相栋:股价涨跌来自于业绩和估值,业绩的信心需要财政、货币政策的持续发力;估值的信心需要监管的呵护、市场的赚钱效应、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转好等三个方面共同铸就。

我对全国两会的主要期待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政策和表述。

赵伟:全国两会对于经济增长目标以及政策发力方向会有更为明确的定调和指引,有望重塑市场对于经济修复力度的共识。

曾豪:资本市场信心主要来自对中国基本面中长期改善的趋势不变、引入长线增量资金以及资本市场的稳定性。

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将继续对稳定市场信心将起到提振作用。我主要关注以下两点:第一,对全年GDP增长目标如何设定,这决定了稳增长的力度和信心。第二,消费提振与中央政府超预期加杠杆的可能性,在地产疲软与外需磨底的背景下,基建投资担负重任,如何落地项目,以及新老基建是否会齐发力值得重点关注。

程洲:当前,市场指数仍在3000点以下。展望2024年,虽然地方债务压力及地产的惯性下行压力对经济的拖累依然存在,但地产下行速度最快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此外,长期建设特别国债及“三大工程”等政策仍有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叠加企业去库存基本结束,宏观经济仍有望企稳。

王贵重:信心比黄金重要,战胜内心的恐惧,方能看见曙光。底部坚持乐观,和顶部坚持谨慎一样困难。也许这就是人性,因为股价往往会放大乐观和悲观的情绪,从而相信所谓的长期宏大叙事。

三、估值已经到达历史低位

龙年行情值得期待

中国基金报:经历三年的震荡分化之后,当前市场是否处于高性价比的底部区域,整体估值情况如何?龙年A股市行情是否值得期待?

曾豪:虽然当前市场对于政策效果与经济复苏的弹性仍有分歧,但盈利底的出现以及政府重新加杠杆,标志着当前市场已经进入高性价比的底部区域。对于未来,无论从基本面还是估值角度看,A股的底部特征较明显,可对A股的后续表现更乐观一些,机会将大于风险。

翟相栋:不论是绝对估值水平,还是相对A股自身历史、股债比价、中外权益资产对比,目前A股市场处于数年一遇的底部区域,对于投资期限较长的投资者来说,目前位置的A股性价比较高。

我们认为,A股市场在经历长达三年较大幅度的震荡下跌之后,市场有望迎来强势反弹,龙年行情值得期待。

唐小东:从全年来看,预计市场整体下行风险有限,但到底是结构性行情还是整体反弹,需要关注经济基本面修复的力度。如果经济基本面修复力度较强,则市场有望出现一轮整体性反弹行情;反之,市场大概率呈现结构性行情走势,低估值高分红板块仍有性价比。

程洲:当前市场估值已经到达历史低位,我们对新年相对比较乐观。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当前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资本开支开始趋于谨慎,落后产能逐步退出,行业的供需关系也会发生边际好转,好的公司一定会先跑出来,这点会比2023年更加明显。基于以上判断,我觉得2024年至少会有结构性行情。

赵伟:截至2月5日,全部A股的PE(TTM)中位数为17.99倍,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低,这也意味着市场已计入极度悲观的预期。

向后看,A股有望迎来钟摆的回归:第一,企业盈利已结束2021年一季度以来的见顶回落周期,将逐渐走向低斜率修复通道;第二,中美货币政策有望从背道而驰走向相向而行,海内外流动性将宽松共振;第三,强美元和高美债对A股的制约有望打开,风险偏好将迎来积极改善。因此,回归A股定价本源,“三因子”有望在2024年共振修复。

四、央国企有望担当A股基石

助推市场风格趋向大盘价值

中国基金报:近日,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强调,以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助力信心提振、资本市场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系列动作对市场有何影响?是否会助推市场风格从小盘向大盘转向?

翟相栋:国企高质量发展和市值管理考核,有助于国企更好地担当A股市场基石的作用。单纯就市值因子来说,过去几年小市值板块较其他板块有较大的超额收益,因此,整个板块均值回归是必然趋势。但对于部分有长期成长性的优质小市值公司来说,我们认为伴随着公司业绩和规模的持续快速成长,这部分公司相较大盘股仍然会有明显的超额收益。

程洲:国资委考虑将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央企负责人的考核,强化投资者回报,带动指数反弹;证监会就稳定市场信心积极表态,带动政策预期回暖;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边际放松地产融资政策等。稳增长政策力度加大,有助于市场信心的修复。多部委也开始对资本市场积极发声,一系列举措有望提振市场信心。

赵伟:政策对于资本市场的呵护,有望引导企业更加重视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并常态化采用市值管理工具维护公司价值,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提升股东回报。此外,经济从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需要从供给端培育潜在经济增长潜力,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将成为时代的贝塔。

从风格看,有望从小盘走向均衡。一方面,央企市值管理改革可以长期提升央企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延续“中特估”行情;另一方面,科技成长有望继续受益于经济增长的供给端改善和新一轮产业周期的崛起。

曾豪:“市值考核”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央企价值实现与市场认同,也会助推市场风格从小盘向大盘价值。由于小微盘股的盈利能力难以支撑其高估值,大盘股盈利优势有望显现,本次“市值考核”带来的央国企估值重估,也会强化大盘价值占优趋势。

五、看好顺周期、大消费、科技成长等板块

中国基金报:龙年你更看好哪些产业领域及赛道的投资机会?

余广:未来主要看好以下板块:受益经济企稳回升的顺周期板块;受益海外经济修复的出口型行业;具备全球优势的高端制造;短期受益于利率下行、长期受益资本开支降速、供给成本大幅上升支撑价格以及“实物资产价值提升”的大宗商品。

翟相栋:关注AI和创新药两大产业趋势,另外较关注银发经济、制造业出海、军工等方向的投资机会。其中,AI和创新药是目前全球引领的创新型产业趋势,产业链长、市场规模大、创新持续期久,我们在2024年仍然非常关注这两个领域优质公司的表现。

曾豪:2024年投资继续沿着科技成长、传统复苏链、困境反转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科技成长方面,看好直接受益海外流动性宽松的通信、电子、部分传媒股和创新药;二是传统复苏链方面,优先关注供给端约束强的煤炭和有色,以及锂矿等超跌的资源品;三是困境反转方面,逢低布局产能出清的养殖等农业股,未来一个季度机会比较大。

程洲:消费板块中,看好医药和必选消费。医药板块中,看好制剂出口、制剂国际化、原料药。食品饮料板块,看好必选消费,包括像肉制品、乳制品龙头公司,对于白酒等可选消费相对谨慎。

成长板块中,看好TMT中的算力国产化、信创,制造业中的“专精特新”。2024年周期板块或有阶段性机会,金融板块整体偏谨慎,或有个股机会。

赵伟:以创新为主的产业性机会或是全年的核心主线,主要关注医药板块的三个方向,一是医药创新,二是院内复苏,三是药企出海。

唐小东:从确定性的角度,关注两个方向的投资机会,一是医药,整体估值已经极低、行业利空消化相对较充分,同时长期老龄化的趋势对医药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是极高的确定性;二是高分红板块,随着监管层持续鼓励上市公司分红政策的落实,预计未来分红将成为投资回报的重要来源。

六、港股市场有望否极泰来

中国基金报:港股处于全球估值洼地,你对港股2024年表现怎么看?

翟相栋:港股市场中有很多未在A股上市的优质公司,且大部分公司估值较A股更低。对于港股创新药、互联网、新兴消费等领域的优质公司,我们认为现阶段有较大的吸引力。

王贵重:港股的核心逻辑是便宜,大的机会来自于大的分歧。调整背后主要是中国经济复苏力度低于预期和美国通胀超出预期。外资对港股和中概股过分悲观,但实际的情况是,低估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精神。

今年确定性的是流动性有望好转,美国降息是大概率事件,下方下跌空间有限,上方反弹位置和空间广阔。

赵伟:2024年,港股市场有望否极泰来。一方面,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趋于结束,降息周期逐渐开启,强美元和高美债的约束将打开,海外流动性压力也会得到缓解;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基本面预期回暖或将成为港股企稳的核心催化剂。

随着稳经济政策的密集加码,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有望提升,有利于港股悲观情绪扭转。因此,在“政策底”已经明确、“情绪底”即将到来、“市场底”渐行渐近之时,对港股无需过于悲观。

曾豪:国内经济状况是港股表现的决定性因素。2024年,随着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发力,中国经济缓慢复苏,海外紧缩周期接近尾声,有利于港股中期表现。短期而言,美联储货币政策节奏与市场降息预期的拉锯将继续扰动港股分母端,国内修复尚需时间验证,对港股投资要保持耐心。

2024年港股关注稳定回报、抗波动的高股息国企,如部分上游资源品、通信等板块;对于海外流动性相对敏感的科技、医药以及部分消费板块,也将受盈利预期回暖以及美债利率下行催化,投资节奏上需注意阶段性宽松交易回摆的冲击。

七、不确定性因素有望逐步缓解

中国基金报:2024年,扰动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否逐一淡化?还有哪些风险因素和关键性事件需要关注?

王贵重:目前市场的主要矛盾可能在于中国能不能完成经济转型,从房地产驱动转化为科技制造驱动。我们通过微观调研和历史规律判断认为是能够实现的。

翟相栋:伴随着市场较大幅度的下跌,许多风险释放较为充分,A股是少有的赔率和胜率均较高的长久期资产。

但2024年仍需关注地缘政治风险,如美国大选后,部分行业和公司有可能会面临被制裁的风险,以及部分美国收入占比较高的公司,如果加征关税,会对其市场份额、收入和利润带来不利影响。

余广:后续重点关注国内经济数据的趋势变化以及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的推进。在极端估值、交易情绪低位叠加积极因素逐步积累的情况下,无需过度悲观,A股总体机会大于风险。策略上,行业配置分散,较为均衡,持股以低估值、高品质类的龙头公司为主,防守反击,以待市场情绪面的变化,把握估值修复机会。

唐小东:市场极低的估值水平,意味着对于基本面的不确定性消化是比较充分的。未来潜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来自国内政策和海外风险。

赵伟:2024年,市场扰动因素有望逐渐退去。一方面,开年以来的深幅回调已让恐慌情绪充分出清,叠加中央汇金入市增持,流动性压力已有所缓解;另一方面,随着美债收益率下行,A股估值端或将迎来修复,外资流出压力有望缓解。

往后看,需重点关注全国两会,尤其是经济增长目标及政策发力方向的确立,或让市场形成较为一致的共识。另外,还可关注美国经济、通胀数据以及美联储议息会议,或对降息预期形成一定扰动。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券商今日金股:8份研报力推一股(名单)

券商今日金股:8份研报力推一股(名单)

小微 小微
62792
2024-02-07
券商评级是指证券公司的分析师,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潜力、财务指标、公司运营治理能力,然后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后得出的评论,备受投资者关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证券之星数库不完全统计,2月7日券商共给予近20家A股上市公司“买入”评级。从行业分布看,券商2月7日关注的个股聚焦于汽车整车、教育、装修建材、专用设备、工程机械、消费电子、航运港口、农牧饲渔、电子元件等行业。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为中国知名汽车制造企业,长安汽车最受券商关注,近一个月获国联证券、中泰证券、东吴证券、民生证券、德邦证券等8份研报,仅2月7日就有德邦证券、国联证券、民生证券等3份券商研报,位居2月7日券商力推股榜首。 其中,德邦证券发布研报《1月销量环比+30%,自主品牌海外销量表现亮眼》,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118.86、84.98、112.48亿元,对应PE为11、15、11倍,维持“买入”评级。 长城汽车同样也备受券商关注,近一个月获东吴证券、国海证券、国联证券、平安证券、德邦证券等8份研报关注,仅2月7日就有国投证券、国联证券、德邦证券等3份券商研报。 其中,国投证券发布研报《1月新能源销量2.5万台,坦克系列表现亮眼》,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1、140.4、195.3亿元,对应当前市值PE分别为25.1、12.5和9.0倍。 作为A股少有的老牌教育公司,学大教育也备受券商关注,近一个月获中国银河、国信证券、国海证券、天风证券等6份研报关注,位居2月7日券商力推股第三。 2月7日又有天风证券发布研报《加速外延整合,赋能核心业务,迎合产业趋势》,预计公司23-25年归母净利润为1.45/2.2/2.9亿,EPS分别为1.2/1.8/2.4元/股,对应PE分别为43/28/21x。 除了上述个股外,还有金牌厨柜、坤恒顺维、徐工机械、电连技术、兴通股份、蔚蓝生物、江海股份等多股备受券商关注,近一月获多家券商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券商给予“评级”并不绝对预示着股价的上涨,“增持”或“买入”与否,其实都是机构对于股票的“一家之谈”。因此,券商金股在大多数程度上仅是用作投资参考意义的,投资者切不可盲目买入。...
【ETF观察】2月19日股票ETF净流入206.34亿元

【ETF观察】2月19日股票ETF净流入206.34亿元

小微 小微
77331
2024-02-20
证券之星消息,2月19日,上证指数报收2910.54,上涨1.56%;深圳成指报收8902.33,上涨0.93%;行业主题中,通信、传媒、煤炭涨幅居前,非银金融、农林牧渔、医药生物领跌。从当日股票型ETF基金的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以中证云计算50、中证人工智能产业、中证全指通信设备等指数为跟踪标的的ETF基金领涨,其中国联安中证新材料主题ETF、新华中证云计算50ETF、平安中证2000增强策略ETF分别以9.96%、9.69%、9.59%的涨幅居前三。以中证500等权重、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上证医药卫生行业等指数为跟踪标的的ETF基金领跌,其中中银证券中证500ETF、工银国证2000ETF、前海开源中证500等权ETF分别以-4.25%、-2.12%、-1.8%的跌幅居前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日股票型ETF基金合计资金净流入206.34亿元,近5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2845.79亿元,5个交易日中出现日合计资金净流入的有5天(ETF资金流向是当日ETF资产规模计算值减去前一交易日ETF资产规模计算值的结果,当日ETF资产规模计算值=当日ETF净值 * 当日份额,计算结果仅供参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日有423只股票型ETF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入,其中净流入排首位的是易方达沪深300发起式ETF(510310),份额增加了12.48亿份,净流入额为32.96亿元。净流入排行TOP10如下: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日有239只股票型ETF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出,其中净流出排首位的是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512880),份额减少了900.0万份,净流出额为3.91亿元。净流出排行TOP10如下: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绿联科技IPO提交注册 公司存在线上平台经营风险

绿联科技IPO提交注册 公司存在线上平台经营风险

小微 小微
74344
2024-02-26
(原标题:绿联科技IPO提交注册 公司存在线上平台经营风险)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智通财经APP获悉,2月26日,深圳市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绿联科技)申请深交所创业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提交注册”。华泰联合证券为其保荐机构,拟募资15.0371亿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招股书显示,绿联科技是全球科技消费电子知名品牌企业,主要从事 3C 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数码解决方案,产品主要涵盖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移动周边类、存储类五大系列。最近三年绿联科技销售金额分别约为27.38亿元、34.46亿元和38.39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8.42%。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公司在产品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采用以外协成品采购为主,自主生产为辅的生产模式,报告期最近三年自主生产产品金额所占比例约为 24%。上述模式使公司专注于产品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品牌管理,并协同优秀的外协工厂,为用户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产品,提升用户产品使用体验和品牌价值体验。公司拥有海盈智联和志泽科技两家控股生产子公司,具自主生产能力并可以为新产品预研、生产工艺和成本评估、产品风险评估等提供技术支持。生产子公司的采购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包括芯片、公头、线材、外壳、包材等)及少量非关键工序的委外加工采购。公司的重要供应商包括深圳市湘凡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菲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华富洋供应链有限公司、深圳市橙果电子有限公司、协源科技实业(深圳)有限公司、东莞市柏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 公司依托“UGREEN 绿联”品牌布局境内外市场,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在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已成为科技消费电子领域的领先品牌之一。公司战略布局线上销售平台,实现了天猫、京东、亚马逊、速卖通、Shopee、Lazada 等国内外主流电商平台的覆盖,公司品牌主要产品在主流平台榜单中均排名领先。 此外,公司积极布局线下销售渠道,国内经销网络覆盖全国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品牌线下影响力持续增强。公司曾获得“阿里巴巴王者店铺”“京东年度好店”等荣誉,公司主要产品持续入选亚马逊平台最畅销产品(Best Seller)、亚马逊之选(Amazon’sChoice),品牌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 财务方面,于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绿联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27.38亿元、34.46亿元、38.39亿元及21.21亿元;同期,该公司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06亿元、3.05亿元、3.30亿元及1.8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绿联科技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存在线上平台经营风险。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实现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82.35%、78.14%、75.98%和 74.04%,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实现的毛利占主营业务的毛利比例分别为 88.48%、84.31%、81.94%和 80.56%。公司主要线上销售平台包括亚马逊、京东、天猫等。上述平台已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成熟的开放式电商平台,与平台卖家形成了相互依存、互惠合作的关系。 公司在电商平台的销售占比总体较高,线上平台经营存在风险。一方面如果平台由于市场竞争、经营策略变化或电商平台所属国家地区政治经济环境变化而造成其市场份额降低,而公司未能及时调整销售渠道策略,可能对公司收入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如果电商平台对平台卖家的店铺注册管理政策、销售政策、结算政策、平台费用率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而公司不能及时应对相关变化并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亦会对公司收入及盈利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巴菲特最新“投资术”:现金创纪录,无限期持有西方石油公司和日本五大商社

巴菲特最新“投资术”:现金创纪录,无限期持有西方石油公司和日本五大商社

小微 小微
58692
2024-02-27
(原标题:巴菲特最新“投资术”:现金创纪录,无限期持有西方石油公司和日本五大商社)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93岁的“股神”巴菲特写下人生中第46封股东信,给出了其2024年的投资心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地时间2月24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发布2023年四季报以及2023年年报,同时作为公司董事长的巴菲特发布了2024年致股东的信,信中提及接班人、致敬芒格、投资中犯的一个错误、无限期持有西方石油公司和日本投资,同时也解释了其对行业和个股投资的底层逻辑。 作为全球投资人的“投资圣经”,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在中国投资圈再度刷屏。巴菲特对中国投资界影响可谓巨大而深远,其“价值投资”理念已深入中国投资界,不少投资人认为目前或到了中国股市的“价值投资”时间。 致敬芒格:他是伯克希尔的“建筑师” 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在去年11月28日去世,享年99岁。 在今年股东信的最开头,巴菲特发文纪念查理·芒格,称芒格是伯克希尔的“建筑师”,而他自己则是长期负责施工队的“总承包商”。 他称,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往往会将伟大的建筑与建筑师联系在一起,而那些倒入混凝土或安装窗户的人很快就被遗忘了。伯克希尔已经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芒格永远是伯克希尔的“建筑师”。借此高度肯定芒格对伯克希尔公司的巨大贡献。 芒格对于巴菲特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了巴菲特之前的投资理念。 巴菲特早期喜欢买一些便宜的普通公司,即买一些价格严重低于价值的公司。而芒格则劝他以合理的价格收购优秀的企业。 巴菲特听从芒格劝告,此后投资于“伟大的公司”,与“伟大的公司”一起成长,并因此获得巨大成功。 接班人:格雷格做好接任CEO的准备 对于外界关注的未来接班人问题,在本次致股东信中,巴菲特明确强调了副董事长格雷格·阿贝尔(Greg Abel)在各方面都做好了“明天”接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CEO的准备。 巴菲特在信中表示,今年的5月4日将召开巴菲特股东大会,巴菲特和两位基金经理——格雷格·艾伯尔以及阿吉特·简(Ajit Jain)将在台上共同回答股东的问题。格雷格负责伯克希尔的所有非保险业务,从各个方面来看他都已经准备好成为伯克希尔的CEO。而阿吉特主要负责保险业务。 财报:去年赚962亿美元,现金储备创纪录 从财报来看,伯克希尔2023年四季度净利润375.7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80.8亿美元翻倍。其中包括来自巴菲特约3500亿美元股票投资组合的290.9亿美元,这些股票收益主要来自第一大重仓股苹果,约占投资组合的一半。 全年来看,2023年伯克希尔实现净利润962.23亿美元,上年同期净亏损227.59亿美元。 如何分析这些数据? 业内人士指出,从横向对比来看,202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每股市值的增幅为15.8%,标普500指数为增长26.3%,明显跑输了标普500。 但长期历史数据来看,在1965—202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每股市值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9.8%,明显超过标普500指数的10.2%,而1964—202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市值增长率是令人吃惊的4384748%,也就是43847倍多,而标普500指数为31223%,即超过312倍。 在信中,巴菲特表示,资本收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根据“收益”来判断伯克希尔的投资价值是非常愚蠢的,因为“收益”包含了股票市场变幻莫测的日日夜夜,甚至包含了股市年复一年的波动。正如本-格雷厄姆(Ben Graham)教导的,"从短期来看,市场就像一台投票机;从长期来看,它就成了一台称重机"。 他指出,要预测哪些企业会成为赢家、哪些会成为大输家比你想象的要困难得多。那些声称他们知道答案的人要么是自欺欺人,要么就是江湖郎中。 巴菲特在信中明确提到其投资目标:“在伯克希尔,我们特别青睐那些未来能够以高回报率投入额外资本的稀有企业,拥有一家这样的公司,然后静静地坐着,几乎可以创造无法估量的财富,甚至是持有者的继承人也有时可以过上一辈子的悠闲生活。” 总体上,巴菲特在强调价值投资是与伟大企业一起成长,而非追涨杀跌。他不认可躁动的市场,指出现在的市场表现出比他年轻时更像赌场的行为,“赌场现在存在于许多家庭中,每天都在诱惑着居民”。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截至去年四季度末,伯克希尔现金储备升至创纪录的1676亿美元。 业内认为,巴菲特注意控制风险,持有大量现金可能意味着巴菲特注意到了一些风险因素,比如当前美国的股市股价已处于历史新高,此时,巴菲特保持了大量的现金,在四季度也小幅减持了苹果股票,一旦市场出现风险可游刃有余处理。 投资策略:我犯了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 巴菲特在股东信中提到:“我犯了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没有预料到或考虑到公用事业行业监管回报的不利发展。”...
【ETF观察】2月27日股票ETF净流入295.31亿元

【ETF观察】2月27日股票ETF净流入295.31亿元

小微 小微
69268
2024-02-28
证券之星消息,2月27日,上证指数报收3015.48,上涨1.29%;深圳成指报收9269.57,上涨2.24%;行业主题中,通信、计算机、电子涨幅居前,食品饮料领跌。从当日股票型ETF基金的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以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主题、中证云计算50、中证信息安全主题等指数为跟踪标的的ETF基金领涨,其中招商中证云计算ETF、鹏华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主题ETF、广发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ETF分别以8.34%、7.64%、7.16%的涨幅居前三。以恒生港股通高股息率、中证港股通高股息精选港元、中证浙江凤凰行动50等指数为跟踪标的的ETF基金领跌,其中博时恒生高股息ETF、工银瑞信中证港股通高股息精选ETF、博时港股通互联网ETF分别以-1.07%、-0.85%、-0.71%的跌幅居前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日股票型ETF基金合计资金净流入295.31亿元,近5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415.78亿元,5个交易日中出现日合计资金净流入的有4天(ETF资金流向是当日ETF资产规模计算值减去前一交易日ETF资产规模计算值的结果,当日ETF资产规模计算值=当日ETF净值 * 当日份额,计算结果仅供参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日有695只股票型ETF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入,其中净流入排首位的是南方中证500ETF(510500),份额增加了1.24亿份,净流入额为22.03亿元。净流入排行TOP10如下: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日有72只股票型ETF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出,其中净流出排首位的是华泰柏瑞中证2000ETF(563300),份额减少了5.0亿份,净流出额为3.22亿元。净流出排行TOP10如下: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雷军发文!捐赠1亿元

雷军发文!捐赠1亿元

小微 小微
57941
2024-03-02
(原标题:雷军发文!捐赠1亿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月1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发文,称小米公益基金会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捐赠1亿元,用于资助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支持本科生开展基础研究。 近年来,知名企业家、企业大额捐赠不少见,捐赠方向方面,教育领域捐赠相对较多。去年11月底,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作为武汉大学1987级计算机系校友,雷军向母校捐赠13亿元人民币。 小米捐赠1亿元 3月1日,雷军在微博发文表示,小米公益基金会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捐赠1亿元,用于资助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支持本科生开展基础研究。 雷军表示,支持、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是小米公益基金会的核心宗旨之一。其中,“小米奖助学金”项目是面向高校全日制在读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项目投入5亿元;“小米青年学者”项目面向计算机、电子、通讯、基础学科等领域的青年教师及科研人员,项目投入5亿元,支持在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 据小米公司微信公众号,此次签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旨在将资助端口前移,及早选拔人才,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 据悉,本次捐赠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历史上首次接受社会捐赠。 图片来源:小米公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聚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人才培养,持续提升资助效能,不断完善科学基金多元投入机制。除与地方政府、企业和行业部门设立联合基金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直在探索建立社会和个人以捐赠或建立基金等方式投入的有效机制,积极开辟基础研究投入新渠道。此次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与小米公益基金会开展合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探索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中的又一开创性工作,拉开了科学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的序幕,为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雷军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全面培育我国源头创新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令人敬仰。此次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接受的第一个社会捐赠方,小米深感荣幸。数年来,小米重视基础研究,并坚持长期投入,于去年将科技战略升级为“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在小米科技战略的驱动下,目前小米研发人员在总员工数量中占比过半,2024年研发经费预计突破250亿。小米公益基金会成立以来,专注扶危济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三个方向,陆续设立“小米奖助学金”“小米青年学者”等项目,一直持续投入科研人才培养。此次捐赠,是小米公益基金会在五周年之际助力青年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举措。 教育是主要捐赠方向 近年来,知名企业家、企业大额捐赠事件不少。 2023年12月20日,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以个人名义,向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捐赠2亿元,用于支持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楼建设,助力母校基础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该笔捐赠也成为中国科大建校以来金额最大的一笔校友个人捐赠。此外,杨元庆还曾向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发起过捐赠。2015年,杨元庆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1000万设立教育基金,用于资助计算机系优秀学生及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2021年4月,杨元庆宣布个人出资1亿元,为上海交通大学捐建绿色水冷高性能计算中心。2022年9月,杨元庆以个人名义向清华大学求真书院捐资,助力国家基础科研创新、培育更多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国际一流的数学人才。此外,联想集团还向清华大学发起一笔捐赠,用于支持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 2023年11月29日,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作为武汉大学1987级计算机系校友,雷军向母校捐赠13亿元人民币。雷军表示,此次捐赠主要聚焦三个方向:支持数理化文史哲六大学科基础研究、支持计算机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大学生培养。据悉,该笔捐赠刷新了武汉大学建校以来单笔最大捐赠额,也是全国高校收到的最大一笔校友个人现金捐赠。 去年9月,贵州茅台公告,拟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1亿元,用于开展2023年“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公益助学活动。据了解,自2012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青团贵州省委联合贵州茅台开展“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大型公益助学活动以来,贵州茅台每年捐赠1亿元,用以资助当年参加高考,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 同月,华峰化学公告,公司拟于2023年―2026年分期向浙江省瑞安中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简称“瑞中基金会”)捐款,捐款金额共计5亿元,用于筹办一所“全省一流、长三角领先、全国有影响”的学校。 去年7月,碧桂园服务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非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杨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