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
65444
2024-03-08
(原标题:“两高”工作报告划重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图片可进入证券时报“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专题)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下称“最高法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向大会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下称“最高检工作报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高法工作报告提出,人民法院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2023年,全国各级法院收案4557.4万件,结案4526.8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5.6%、13.4%。一体做实解纠纷、防风险、促治理,2023年全国法院审结金融案件303.2万件,同比增长8%。
最高检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各类案件425.3万件,同比上升28.9%。检察机关起诉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2.7万人,其中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1.8万;起诉欺诈发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证券犯罪346人。
2024年,“两高”将围绕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做工作:人民法院将加大破产案件审理力度,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法治环境,妥善处理房地产开发、配租配售等合同纠纷。检察机关将从严惩治金融犯罪,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促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最高法:加大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判罚力度
最高法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人民法院助力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加大对资本市场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判罚力度。金融行为须合规,高管违法要严罚,中介失职必追责。一体做实解纠纷、防风险、促治理,2023年全国法院审结金融案件303.2万件,同比增长8%。
2023年,针对信用卡和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持续增长,最高人民法院发出2号、4号司法建议,促进授信审查、规范保险业务,协力加强金融监管。
2023年,人民法院加大对资本市场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判罚力度。某新三板公司在股票发行中虚增营收3亿元、少披露银行借款10亿元,欺诈增发股份,法院判令其赔偿投资者4900万元,公司高管承担最高100%连带责任,疏于核查验证的中介机构承担20%连带责任。
最高法工作报告还提出,2023年,全国法院审结破产案件2.9万件,同比增长68.8%,力促“僵尸企业”及时出清,涉及债权2.3万亿元。审结破产重整、和解案件1485件,762家陷入困境企业成功重整,盘活资产8790亿元,11.8万名员工稳住就业。
最高法工作报告还披露,我国境内首宗个人破产案审结执结。深圳法院2021年起实施《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受理个人破产申请227件。梁某被法院裁定适用个人破产重整程序,与债权人协商免除利息和滞纳金、三年内偿还本金,梁某努力打拼、积极偿债,提前15个月完成履约。
最高检:起诉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2.7万人
最高检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检察机关坚决维护金融安全。制定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23条检察意见,严厉打击金融犯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023年,检察机关起诉金融诈骗、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2.7万人,其中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1.8万人,保持惩治涉众型金融犯罪高压态势,尽最大努力追赃挽损。协同完善证券犯罪执法司法标准,挂牌督办重大案件,起诉欺诈发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证券犯罪346人,共同维护资本市场安全、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典型案例,从严打击涉外汇违法犯罪。与各级监委、公安机关加强反洗钱协作,起诉洗钱犯罪2971人,同比上升14.9%。
2023年,检察机关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对企业及其负责人涉经营类犯罪的,督促作出合规承诺、切实整改。办理相关案件3866件,对整改合格的1875家企业、2181名责任人依法决定不起诉,对415名责任人起诉时提出依法从轻判处的建议;42家企业整改不实,对企业或责任人依法提起公诉。
依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两高”报告均提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依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方面,人民法院和检察机关在过去一年取得了积极成效。
最高法工作报告提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3年,人民法院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实事求是、依法再审纠正涉产权刑事冤错案件42件86人。将社会危害性作为判断罪与非罪的根本标准,坚决纠正把经济纠纷当犯罪处理,一、二审对16家企业、34名企业主和管理人员依法宣告无罪。
人民法院力解中小企业急难,助力完善企业治理。2023年,推动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执行到位金额187.8亿元。同时,有力支持民营企业反腐败、“打内鬼”,审结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职务侵占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