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数字经济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中国购物中心产业园区正经历从“商品容器”向“体验生态”的深刻转型。政策层面,“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推动商业空间与文旅、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市场层面,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其“为兴趣买单”的特征催生主题街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技术层面,元宇宙、AI、物联网等技术重构运营逻辑,实现精准营销与智能管理。
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消费分层驱动场景创新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当前,购物中心的核心功能已从商品交易转向“生活方式提案”。Z世代群体规模突破3.2亿,其消费行为呈现“社交化、个性化、科技化”特征,推动园区从标准化空间向主题化场景升级。例如,上海北外滩来福士通过复刻老上海石库门街景,打造“城市集市·里弄”主题街区,开业首月客流量突破百万人次;西安大悦城以“十三朝”为主题,结合唐风建筑与非遗展示,将文化体验转化为消费动力。与此同时,银发经济崛起,50岁以上消费者在购物中心的人均消费预计持续增长,催生康养社区商业、健康餐饮等新场景。
(二)技术渗透重构运营模式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深度应用,推动园区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智能停车系统、客流监测设备、会员管理平台等工具实现消费者行为实时分析,优化动线设计与资源调配。例如,某头部企业通过AI算法预测客流高峰,动态调整安保、保洁等人力配置,运营效率显著提升;另一企业推出的“数字孪生”平台,可模拟不同业态组合的客流与收益,降低试错成本。技术赋能不仅提升运营效率,更通过精准服务增强客户粘性。
(三)城市更新释放发展空间
随着一二线城市进入“存量时代”,老旧厂房、商业街区、交通枢纽等空间的改造升级成为园区开发新方向。例如,将废弃工厂改造为文创园区,引入设计师品牌、独立咖啡馆、手作工坊等业态,吸引文艺青年;将传统百货升级为“商业+办公+公寓”的综合体,覆盖周边居住与办公人群。城市更新类园区的新增供给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等消费能力强、改造需求大的区域,通过“顶层设置屋顶花园、地下层引入美食广场、中庭打造艺术装置”等模式,提升客户粘性并降低空置率。
(一)区域市场分化加剧
一线城市购物中心发展进入“存量优化”阶段,核心商圈项目通过建筑空间重构、业态组合创新、数字化升级提升竞争力。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购物中心改造投资规模庞大,重点方向包括:将传统大盒子结构拆解为“街区+mall”的混合形态,引入首店经济、夜间经济、亲子经济等特色业态,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车位导航、智能导购等场景。新一线城市如成都、武汉等,轨道交通成为购物中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轨道站点500米范围内的购物中心占比显著提升,“TOD模式”使项目客流稳定性增强,租金溢价率提高。三四线城市则通过“本土化+性价比”策略突围,增加农特产品展销、地方戏曲表演等特色内容,设置政务服务站、社区图书馆等公共功能,提升社区融合度。
(二)细分赛道竞争白热化
体验式消费崛起推动园区向垂直领域深耕,形成三大新兴赛道:
文旅融合型:结合地方文化IP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如引入剧本杀、小型剧场、艺术展览等业态;
健康生活型:集成运动健身、医疗美容、健康餐饮等业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管理的需求;
亲子教育型:引入儿童职业体验、STEM教育等创新内容,吸引家庭客群。
头部企业通过多业态整合与轻资产输出巩固优势,例如通过收并购、品牌输出等方式提升市占率,其经营效率优势体现在空置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区域性企业则聚焦差异化竞争,例如在三四线城市打造“社区商业+夜经济”模式,通过缩短服务半径实现单项目年客流量大幅增长。
(三)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行
中国头部企业加速东南亚、中东市场布局,输出轻资产管理模式。例如,某企业在泰国打造的购物中心融合东方美学与当地文化,成为地标性建筑;另一企业通过“文化输出+商业创新”模式,在阿联酋推出结合沙漠景观与科技体验的园区,形成文化溢价。与此同时,国际品牌加速本土化进程,例如某国际零售巨头通过引入本土设计师品牌、优化支付方式、适配社交媒体营销,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一)体验化: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
未来五年,体验式业态占比预计超七成,园区将围绕“兴趣圈层”打造垂直场景。例如,针对运动爱好者开发“体育+商业”综合体,集成攀岩馆、滑雪场、运动康复中心;针对文艺青年打造“艺术+科技”园区,引入NFT数字藏品展、虚拟现实剧场。场景创新将突破物理边界,例如某企业正在测试的“虚拟试衣间”,消费者可通过数字分身试穿全球新品,并直接下单至线下门店。
(二)智能化:从“工具应用”到“价值重构”
AI、元宇宙等技术将重构园区商业逻辑。AI个性化推荐系统通过分析消费者行为数据,动态调整商铺布局与商品陈列;机器人导购从咨询响应到商品配送实现全自动化,提升服务效率。元宇宙商场突破物理限制,通过虚拟空间实现“预体验-到店-社交”全流程数字化,例如某企业测试的“虚拟商场”,消费者可创建数字分身参与品牌活动,并分享至社交平台引流至线下。
(三)绿色化:从“环保合规”到“价值创造”
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园区核心竞争力。建筑层面,全国购物中心光伏装机容量大幅提升,例如某项目通过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年发电量满足自身部分用电需求;运营层面,引入二手奢侈品交易、共享办公等业态,降低资源浪费。某企业推出的“循环商店”,通过回收消费者闲置物品进行再销售,既减少碳排放,又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区域选择:聚焦政策红利与市场潜力双重区域
优先布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级商业中心,这些区域消费能力强、政策支持力度大,适合投资高端综合性园区。同时关注中西部新兴市场,例如成都、重庆等城市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文化氛围吸引大量消费者,“西部大开发”政策推动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为园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下沉市场则通过“社区化+性价比”策略挖掘增量,例如在三四线城市投资小型社区商业综合体,覆盖周边居民日常需求。
(二)领域布局:把握新兴赛道与传统业态的平衡点
关注三大高增长领域:
文旅融合型:投资结合地方文化IP的沉浸式体验园区,例如在西安、洛阳等历史名城开发“唐风街区”“汉服主题商场”;
健康生活型:布局集成运动健身、医疗美容、健康餐饮的园区,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管理的需求;
科技驱动型:投资引入元宇宙、AI、物联网等技术的园区,例如打造“虚拟试衣间”“智能导购机器人”等创新业态。
同时,通过轻资产模式盘活存量资产,例如以管理输出、品牌授权方式拓展市场,降低资金压力。
(三)风险管控:构建动态评估与生态合作体系
政策风险:密切关注土地、环保、税收等政策变化,优先选择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项目,例如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类园区;
市场风险: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分散风险,避免单一业态或区域过度集中;
运营风险: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争取政策支持与资金补贴,同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提升管理效率。
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动态调整产品策略,降低季节性波动影响。
如需了解更多购物中心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