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言
电梯作为现代城市垂直交通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发展轨迹与城镇化进程、技术革新及消费升级深度绑定。2025年,中国电梯行业正式迈入“后市场主导”时代,存量更新、智能化升级与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核心驱动力。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融合加速、消费需求分层的背景下,行业正经历从单一设备制造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运营的范式变革。
一、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安全监管与绿色转型双轮驱动
国家将电梯安全与绿色发展纳入战略性规划,政策工具箱全面升级。
安全监管强化:2025年修订的《电梯安全技术规范》明确要求15年以上老旧电梯强制改造,住建部同步推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政策,规定2030年前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覆盖率需达80%。北京通州区1022部电梯更新项目获1.533亿元国债支持,覆盖超半成本,凸显政策与资本的协同效应。
绿色标准升级: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电梯能效权重提升至15%,推动永磁同步电机、能量回馈装置等节能技术普及。新版《电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实施后,一级能效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
产业升级引导:“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电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对采用绿色技术的改造项目给予补贴,加速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二)经济环境:存量市场与新兴需求共振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消费升级为电梯行业注入新动能。
城镇化深化: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68%,新增城镇人口年均需求稳定,但新建住宅电梯渗透率已达95%,增量空间向商业地产、公共设施转移。轨道交通、智慧楼宇、医疗养老等领域需求占比提升至30%以上。
后市场崛起:中国电梯保有量突破1200万台,形成全球最大后市场。老旧电梯改造需求年复合增长率达25%,2025-2027年更新改造市场规模将达680亿元。维保服务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28%提升至2030年的50%以上,成为企业竞争核心战场。
消费分层加速:老龄化社会催生家用电梯市场,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350亿元,智能家用电梯占比从15%提升至35%;高端商业项目对超高速电梯(速度≥6m/s)、定制化电梯的需求激增。
(三)技术环境: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
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突破重构行业价值链条。
智能化渗透:头部企业推出的智能维修平台覆盖全国电梯,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8%,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AI视觉技术实时监测轿厢内异常行为,将电梯困人事故率降低80%。
绿色技术普及:永磁同步电机装配率突破90%,能量回馈装置在高速梯领域的应用比例超75%,单台电梯年节电量超2500度。碳纤维轿厢、生物基工程塑料等环保材料的应用减少石油基材料使用。
全生命周期管理:头部企业建立“设计-生产-安装-维保-回收”的数字化平台,客户可通过APP实时查看电梯运行数据、维保记录,客户满意度提升。
(一)市场规模:结构性增长下的价值迁移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中国电梯市场呈现“增量放缓、存量爆发”特征,后市场服务成为主要增长极。
存量更新主导:2025年新增梯市场增速降至5%,但后市场服务(维保、更新改造)占比跃升至60%。政策驱动下,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年均市场规模超500亿元,工业与特种领域需求旺盛。
区域分化显著: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市场集中度高,CR6达70%;中西部地区增速显著,但维保供给能力仅覆盖65%,存在巨大服务缺口。
出口市场拓展:2025年中国电梯出口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5%,主要增量来自东南亚市场。国家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海外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18%提升至2030年的30%以上。
(二)竞争格局:从“外资主导”到“本土崛起”
外资品牌与本土企业展开差异化竞争,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
外资品牌垄断高端市场:奥的斯、三菱、迅达等国际巨头占据超高速电梯、医疗电梯等场景,技术壁垒高达50%。其云端管理平台用户数年均增长45%,巩固服务优势。
本土品牌抢占中低端市场:康力电梯、广日股份等企业通过“技术+服务”双轮驱动,将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20%提升至30%。中端市场本土品牌维保自保率突破65%,下沉市场以性价比优势抢占60%份额。
跨界玩家入局:房地产企业通过“机器人建房+电梯预装”模式缩短工期;物联网公司推出“电梯智能网关”,故障定位时间大幅缩短;能源企业部署储能装置降低电梯能耗。
(三)产业链重构:技术驱动下的价值分层
产业链呈现“硬件+软件+服务”闭环特征,上游核心部件国产化加速。
上游突破:汇川技术突破编码器核心技术,市占率提升至22%;华为、阿里云等科技企业加速布局物联网模块和AI诊断工具,推动维保服务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测”转型。
中游分化:技术驱动型企业如康力电梯,通过自研三大核心系统打入高端商业项目;服务导向型企业如日立电梯,推出“电梯云平台”,实现故障率下降。
下游延伸:电梯企业与地产商共建智慧社区,与保险公司推出“电梯养老险”,与科技企业开发物联网平台,构建闭环生态。
(一)技术趋势:从“垂直交通”到“楼宇智慧终端”
AI认知革命:电梯通过强化学习自主优化运行策略,减少乘客等待时间;语音助手识别乘客情绪,动态调整轿厢环境。
预测性维护:结合电梯运行数据与外部因素,提前预测部件故障,降低运维成本。
材料创新:碳纤维轿厢减重,安装成本降低;可降解液压油等环保材料减少污染。
(二)市场趋势:需求分层与场景垂直化
住宅领域:适老化改造与智能化升级成为核心增长点,4层及以上新建住宅强制配备电梯,带动年均新增需求。
商业与公共建筑:购物中心、写字楼对超高速电梯、智能调度系统的需求激增,医院、学校等场所对无障碍电梯的定制化需求提升。
工业与特种领域:工厂、物流中心对载货电梯的能效与稳定性要求提高,地铁、机场等交通枢纽催生大吨位、高安全标准的特种电梯需求。
(三)产业趋势: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
生态联盟构建:头部企业通过跨界合作形成闭环生态,中小企业聚焦垂直领域,通过定制化服务避开价格战。
服务模式创新:“电梯即服务”(EaaS)模式兴起,企业从一次性设备销售转向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客户续约率大幅提升。
全球化布局:中国电梯企业依托“一带一路”基建输出与本土化战略,在东南亚、中东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一)投资方向:聚焦技术突破与高附加值领域
先进技术投资:重点关注物联网、AI预测性维护、能量回馈装置等核心技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具有长期价值。
后市场服务布局:投资维保服务网络完善、全包服务模式成熟的企业,维保业务毛利率显著高于制造环节。
新兴应用领域:布局家用电梯、超高速电梯、特种电梯等细分市场,抓住老龄化社会与产业升级机遇。
(二)投资模式:并购整合与产学研协同
并购整合:通过收购区域性品牌或核心技术企业,快速获取市场份额与技术能力。例如,美的集团并购菱王电梯后组建机电研究院,实现磁悬浮导系统量产。
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突破“材料-设备-工艺”一体化技术。例如,某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的生物基工程塑料,减少石油基材料使用。
(三)风险控制:多元化布局与供应链韧性
技术多元化:布局多条技术路径,避免单一技术路线风险。例如,同时研发Fan-Out与SiP封装技术,应对超高速电梯需求变化。
供应链安全:加强核心部件国产替代,降低进口依赖。例如,扶持国内编码器、曳引机企业,提升供应链韧性。
政策合规:密切关注安全监管、能效标准等政策变动,确保产品符合最新法规要求。
如需了解更多电梯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