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蝶”到“灵境”: VR如何照进现实
人类与虚拟现实(VR)的结缘由来已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战国时期“庄周梦蝶”中对虚实边界的哲学思辨,到1989年美国人拉尼尔提出“Virtual Reality”概念、次年钱学森先生将其译为“灵境”,再到如今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VR技术正加速从概念构想走向现实应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年来,VR技术取得显著突破,并在多个领域实现广泛应用,VR有望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是自智能手机问世以来,技术领域再度迎来如此具有颠覆性潜力的创新。
那么,VR究竟如何才能像手机一样深刻重塑我们的生活?
目前来看,VR设备在过去几年间进步有限,无论是形态设计还是便携性,都显得“大同小异”。内容方面同样面临同质化困境,大量应用集中于“太空探索”“海底冒险”等相似题材,缺乏多样性。
要使VR设备达到手机的普及程度,必须在场景创新与体验优化上实现突破,以吸引更多用户参与。
用户基础的扩大将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而开发者的增多又会带来更丰富的内容,进一步吸引用户。这种良性循环是构建健康VR生态的关键。
在北京亮马河的VR夜游船项目中,5G网络切片技术实现了“线下场景+云端内容”的无缝融合,游客可与虚拟角色实时互动。成都的“AI文旅大模型”则通过分析游客偏好,实时生成个性化剧情,例如《千里江山图》VR展能根据游客动线动态调整画面细节。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技术融合在拓展应用场景方面的巨大潜力。
当然,仅有场景创新还远远不够。如果硬件体验不佳,用户仍然难以获得舒适流畅的沉浸感受。
VR的发展遵循着“幻想—技术—产品—生态”的螺旋上升路径。要推动VR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必须在内容创作、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投入,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产业成长。(魏依晨)
【责任编辑:冉晓宁】